首辅家的长孙媳_第16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5节 (第3/4页)

翥堂的主母了。”

    三夫人既然把话说到这番深度,春归也直接追问:“那么叔母能否告知……婆母当年之事实情究竟如何?”

    “春儿是怀疑幕后推手不仅只万选侍?”三夫人果然是个明白人。

    “毕竟惠妃娘娘是在此之后选入内廷。”春归也提出了关键的疑点。

    “我不喜朱夫人。”三夫人毫不诲言:“相比之下,我着实更觉沈夫人易于亲近,但当然我这话并不是说朱夫人的品行有何不妥,我和朱夫人着实不算熟谙,我嫁进太师府那年,朱夫人刚怀上心姐儿,认亲时我对朱夫人印象深刻,因为那日,她屋里的一个奴婢因为和二伯多说了几句话,她便下令将那奴婢发卖,那婢女很是委屈,说二老爷问话不敢不回,但朱夫人没有听信婢女的解释,后来那婢女担负有失检点的罪名儿,被发卖充作劳役,活活累死的,朱夫人甚至告诫家里的仆婢,说这是她的安排,因为尤其侍奉过主母的婢女,不可能会被发卖到烟花之地,就连婢女也不能流落肮脏地界,所以倘若有奴婢再犯,等着的就是个劳役累死的下场。

    无论有多少人跟我说朱夫人如此处治符合世情规范,但我着实不能认同,我以为她不能用自己的观念束禁他人,奴婢不是贵妇更不是大家闺秀,她们听从主人才是应当,不能强加奴婢也遵从男女大防,我一直不认同朱夫人的治家观念,她太冷情,虽未如何氏一样谋害人命,但着实也是铁石心肠。”

    三夫人摇头道:“死者为大,我并无意妄责朱夫人,但我只是想让春儿明白,因为我对朱夫人心怀异议,所以从来与她保持距离,根本没有亲近过。后来朱夫人受圣上降旨斥责,我只留意到那段时间安陆侯夫人几乎日日过来太师府,那时老太爷不在京城,家里的事都由老太太和大老爷作主,庭哥儿……为此事还去求了圣慈太后,可在这此关头沈夫人又自缢未遂……皇上震怒。

    朱夫人无奈被弃,未曾入朱家大门,于街门外以自刺身亡,死前当众声称她绝无诋毁沈夫人的言行,而后朱家才洞开街门,将朱夫人遗体迎入,后来当老太爷回京,为朱夫人鸣冤,皇上彻察,终于察明一切都是万选侍居中唆使,意图乃是让太师府与后族衔恨,谏阻立故太子之后为储,让齐王得利。

    结果皇后和太师府化干戈为玉帛,甚至因为皇上的主张,两家结为姻亲,万选侍因此永失尊位,可没过多久,惠妃便被皇后提携入宫……这些事情或许不能说存在蹊跷,然而当年朱夫人身边一个婢女,比和柔jiejie贴身服侍的时间更长,她并没有殉主不说,甚至当老太师回京,为长媳鸣冤之后,这个名唤和惠的婢女并没有申求再回太师府照顾庭哥儿,她嫁了人。”

    听到这里,春归忍不住问道:“嫁的不是普通人?”

    三夫人眨了眨眼睫:“安陆侯最小的一个庶子,娶了这婢女做正房。”

    春归:!!!

    脑海里忽然呈现一张脸,初见时是江家唯一一个对她鄙夷小看的,是江家的六太太。

    “这六太太虽是奴婢出身,惠妃对她却是极为看重的,我怎么想,这其中都存在厉害关系,不过春儿,老太爷未必没有怀疑,但仍然放过了追究,这件事对于轩翥堂的大势而言,应当没有追究的必要,我劝还是不要再深究了。”

    第373章 终解关键

    和惠,本家姓花,她不是朱夫人的陪嫁婢女,与和柔一样都是朱夫人嫁来太师府后买入的丫鬟,当年朱夫人被弃,她随朱夫人一同回了朱家,朱夫人在朱家街门前饮匕自刎,和惠甘以“孝女”之名为朱夫人捧灵——那时朱夫人是被皇上降旨责斥而为出妇,虽有兰庭、兰心一双子女,可据律法而言出妇与夫家再无瓜葛,与儿女也当断绝母子之名,故而朱夫人的丧事只能由朱家cao办,兰庭、兰心莫说捧灵送葬,甚至连吊唁都不被允许,和惠甘为“罪妇”捧灵,所以也受到世俗一句“忠义”的赞诩。

    朱老太爷甚至还宣称将和惠视同朱夫人义女,替她赎了奴籍,所以当朱夫人冤屈得雪太师府收回出妇的休书时,和惠并没有再回赵家,因为她已经不再是奴婢,而为朱夫人名义上的养女,但这并不是朱夫人生前的意志,更不是赵江城的意志,故而和惠留在朱家受其庇养并不有悖情理。

    再后来就是安陆侯府请了媒人,向朱家求娶和惠,明面上的说法是太师府老太太素来便喜和惠的性情,自朱夫人事件后,更加感慨和惠的“忠义”,又安陆侯也是自来推崇忠义之风,所以并不嫌弃和惠的出身,竟然为庶子求娶和惠为正妻。

    本是一介奴婢,从此摇身变为安陆侯府的六太太,惠妃的弟妇,十皇子都要称她一声小舅母。

    但就春归观察,老太太那双富贵眼可不像把尊卑贵贱一视同仁的风格,至于安陆侯的品行,也是被兰庭嗤之以鼻的,那么和惠的幸运就显得十足蹊跷,到底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