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宋_第421章 后宫妒忌暂分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21章 后宫妒忌暂分离 (第3/3页)

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后人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宋徽宗本人的创作并不象他要求画院画家的那样工谨细丽,而是偏于粗犷的水墨画。

    《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翠竹双雀图》、《四禽图》、《柳鸦图》、《池塘秋晚图》都体现了宋徽宗的画风。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宋徽宗不无干系。

    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北宋灭亡后,兴盛一时的徽宗宣和画院随之结束,一些画院画家经过辗转逃亡,逐渐集结于南宋的都城临安,先后被恢复在画院中的职务,成为南宋画院的骨干力量。

    李唐、刘宗古、杨士贤、李迪、李安忠、苏汉臣、朱锐、李从训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宋高宗虽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对于书画之事,仍十分重视,特别是后来他利用绘画为他的政治服务,组织画家进行创作。

    宋徽宗赵佶创造的“瘦金书”,颇得书法家重视,用这种字体书写的崇宁大观等钱币是收藏家至爱的珍品。《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

    宋徽宗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画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

    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

    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

    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

    如此这般的写神、写意,极大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宋徽宗对自然观察入微,曾写到:“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等有关绘画的理论文章。

    宋徽宗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

    由于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

    宋徽宗还亲自出题,留下了“踏春归来马蹄香”的佳话:一日,赵佶踏春而归,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考。

    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

    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但都表现不出“香”字来。

    独有一青年画匠奇思杰构,欣然命笔,画构思很巧妙: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

    宋徽宗俯身细览,抚掌大赞:“妙!妙!妙!”

    接着评道,“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无形的花‘香’,有形的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

    众画师一听,莫不惊服,皆自愧不如。他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

    宋徽宗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