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_第20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6节 (第3/3页)

    在一片尘土中,他仰面躺着,喉头被不住涌现的鲜血堵住,只来得及发出意味不明的几声‘嗬嗬’,就再没了声音。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宋代管形火器的出现。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对军事技术颇有研究的陈规在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使用了“以火炮药”制造的“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注释]。作战时,由两名士兵共同使用一条,一人持枪,一人点燃枪中火药,用以喷火烧灼敌人或焚毁“天桥”(攻城器械)。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制造出突火枪,把管形射击火器推进了一大步。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子窠,即子弹,它由筒内的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力射出,这是对射击原理的最初应用。“长竹竿火枪”和“突火枪”的出现,在兵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宣告了管形射击火器的正式诞生,为后代火器的进一步发展和近代枪炮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两宋文化史》)

    2. 神臂弓

    在远射兵器方面宋代制造了大量的弓弩,其中使用范围较广、时间又较长的是神臂弓,沈括说它“能洞重札,最为利器”。《宋史?兵志》、《容斋三笔》、《曲洧旧闻》等也盛称其为“他器弗及”的利器,可见神臂弓在当时是闻名遐迩的射远兵器。

    第二百一十三章

    陆辞恰好在这时抬眸,朝着李立遵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就意外将对方当场殒命的一幕尽纳眼中了。

    因三枝羽箭携万钧之势,精准地命中了盔甲缝隙间的那一小截脖颈,导致被射穿气管的李立遵连惨呼都来不及发出,就已轰然倒地。

    许是有那气势磅礴的三枝夺命箭矢在的缘故,在陆辞眼中,那人高马大、身姿魁梧的吐蕃主将失力坠落的身影……

    竟是显得那么弱小、可怜、又无助。

    陆辞冷静地止住向李超下达进一步指示的话头,用力地眨了眨眼。

    居然不是烟雾太浓下产生的幻觉?

    陆辞面上风平浪静,心里却已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无比清楚,若将敌军主帅毙命的消息宣扬开来,本就因竹筒火枪的强猛威力而死伤惨重的吐蕃兵,定会六神无主,惶然惧怕,再下令宋兵全军追击,就能将战意溃散的敌兵彻底收割。

    但——

    是谁做的?

    明知当立即向李超下令,陆辞却一时间失了言语。

    在稍纵即逝的茫然后,他猛然转过身去,笃定地看向狄青所在的方位。

    敏锐地察觉到打量的目光,狄青毫不犹豫地侧过头,回以冰冷锋锐的一瞥。

    陆辞愣了愣神。

    数年的相处下来,他可谓见惯了狄青或是羞涩腼腆,或是强自镇定古板,甚至是惊慌失措的小表情了。

    但这般傲然冷峻的模样,却是从未有过的。

    毕竟是头一回,饶是狄青素来沉着稳重,此时也难免仍沉浸在蛰伏多时、成功夺得敌将性命的余韵中。

    哪怕面上还勉强维持着沉静如水的假象,指尖却因难抑的亢奋,一直轻轻颤动着。

    他虽有九成九的把握,被三箭同时射中颈项的李立遵几是必死无疑,但身体里紧绷着的那根弦,仍旧未有松懈。

    当看到大惊失色的吐蕃副将们在惊诧过后,想也不想地就要翻身下马,查看李立遵的情况时,他当机立断,随便取了根断羽的半废之箭装填,朝着那几人的方向射去。

    到底只是残箭,不论是准头还是威势,都比之前蓄势多时的必杀一击要弱上许多。

    仅是靠着狄青自身的高超箭术,才在极其接近那数人的位置,颤颤巍巍地坠了下来。

    然而,就是这让狄青懊恼不已,败笔于无箭可用的一下,却被本就心有余悸的那几人当成了明晃晃的威慑,当即给吓破胆了。

    开什么玩笑,连一身坚实甲胄,身边护卫成群的主帅都被那鬼魅般的三箭夺了命,他们也是血rou之躯,还能幸免不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