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能臣34集电视连续剧_第三十四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集 (第2/4页)

记米行 日

    次日清晨,方利明带着随从来到小南门徐记米行,只见门前已排起了一百多人的长队。一个店小二高喊道:“今天大米涨价两成,每人限购十斤。”

    “徐老板心也太黑了,一天要涨两成。”一位快嘴大婶说着。

    “是啊,老天风调雨顺,大米还要涨价。徐老板天煞星歪。”一个驼背的大爷附和着。

    排在大爷前面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婶转过身子,对大爷说:“你们瞎嚷嚷什么,我从德平坝、县西街、武圣街、百岁坊、狮桥街一路过来,其他米行全关门不卖了,只有徐记米行还在营业。你看,后面的队伍越来越长了。”

    方利明走到正在维持秩序的店小二跟前说道:“我们要找你东家谈生意。”

    店小二便带着方利明和随从穿过三进房屋,在第四进屋的客厅里与徐老板见了面。

    方利明一见眼前的徐老板,乌黑的头发,花白的胡子梳理得一丝不乱,嘴角眼脸都有了细密的鱼鳞纹,眉毛掉光,双眼炯炯有神。他对方利明和随从上下打量了一番,斯文地笑道:“两位客官是杭州来的?”

    方利明一愣,答道:“正是,徐老板火眼金睛呀。”

    徐老板慢条斯理地问:“不知二位要做些什么生意?”

    方利明笑道:“我们兄弟俩,什么生意赚钱就做什么,如今什么获利最厚?自然是粮食。”

    徐老板便笑哈哈地说:“不知二位客官要买多少粮啊?我们这儿如今也缺粮啊,粮绅们全部囤粮不售,恐怕很难找到卖家。”

    方利明伸出一个巴掌……

    徐老板嘴角微微一撇:“五百石?”

    方利明微笑着摇摇头。

    徐老板双眼一亮:“五千石?”

    方利明含笑答道:“五万石。”

    徐老板吃了一惊,失声道:“五万石?你们是赵知州派来的官爷?”

    方利明点了点头,随即道出实情道:“我是杭州府的方签判,是赵知州派我来衢州采购粮食的,希望得到徐老板您的帮助。”

    徐老板连连点头:“赵大人还念着衢州的老家,我钦佩他是个廉吏能臣。所以我答应帮这个忙。不过,五万石难以解决,眼下只能解决一万石就不错了。而且,价格要根据今天的米价再上浮五成。这也是看在赵大人的面子上。”

    方利明一听,吓了一跳,还以为听错了,道:“听说徐老板做生意有个两分利的原则,何以今日狮子大开口,要五分利?”

    “我得到的还是两分利。你去了解了解,我答应你的价格是目前杭州市场的价格。你只增加了衢州到杭州的运费。前年,赵大人在越州救灾,我在衢州高价快进粮食,运到越州反而低价卖出,整整亏了三成。这次算是赵大人给我一个补偿吧。再说,你如能在衢州收到比我价格低的粮食,我自当退还差价。”

    说到这里,方利明也无话可说了,只得点头同意购买。双方签订了合约,方利明当即支付了定金。

    (旁白):“接下来几天,方利明奔走于衢州各地,自己把收购价格抬高一倍,也没有人肯卖给他。他只好连夜六百里快报,向苏轼禀报。”

    4、杭州府衙 日

    赵抃正在召集各县知县,听取知县们抗旱救灾的情况。

    赵抃听完禀报后,道:“各知县,杭州要发展,百姓要富裕,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他掰着指头算起一笔账,说:“假如种一亩水稻的收入是两百文,换成种桑养蚕,一亩收入是一千文,也就是一贯钱,又提高了五倍。如果再把丝绸加工成刺绣、服装等产品,收入会更大……”

    知县们一听,个个恍然大悟似的:“对呀!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赵抃继续说道:“州府要求平原以种粮为主改为种桑养蚕为主,山区能够开垦种茶的山地应尽可能用来种茶,百姓种粮只要自家够吃就行。县城、府城所需的粮食从衢州、婺州、湖州调运。同时,延伸丝绸产业链,设立丝绸服装商行,拓展刺绣、服装生产,把以卖丝绸原料为主变为卖丝绸刺绣产品、服装产品为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