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能臣34集电视连续剧_第三十四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集 (第3/4页)

。”

    知县们越听越兴奋,不时个个连连点头。

    赵抃说:“要鼓励本地商家走出去,到长安、契丹、波斯等地去推销产品,使鱼米之乡成为丝绸之府。”

    赵抃一番话博得众知县们的连连称赞,连声叫“好!”

    赵抃最后又对大家说:“做知县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把可以自行决定的事情推到州府,让上司做主。假如各位知县都能将县里的事情处理好了,老百姓高兴,我赵某人绝不干涉县里的事务。再说,朝廷当用人之际,各位做出政绩,我一定负责向皇上推荐。”

    在一阵赞声中会议结束。

    5、回廊 日

    赵抃刚走出会议厅,通判苏轼即匆匆地赶过来。苏轼一见赵抃便说:“赵大人,刚才接到方利明从衢州六百里快报……”

    “哦,”赵抃站住了,问:“什么情况?”

    苏轼道:“衢州购粮情况,价格变动很大。”

    赵抃一听,便说:“走,到知州室去谈。”

    赵抃与苏轼两人急匆匆地来到知州室。

    6、知州室 日

    赵抃听完苏轼衢州购粮情况禀报后,便摊开一张地图,指着地图对苏轼道:“大苏,你看,从衢州江山港上游道江西信州信江的上游,两地只有六十几里路程,二十年前,两州已修通了盐道。”

    “大人是要派人到信州去采购粮食?”苏轼道。

    “正是。”赵抃说,“整个鄱阳湖地区的粮价还不到杭州的四分之一。我们采购的粮食主要依靠信江和钱塘江水运,其中玉山与江山之间六十里旱路可以雇当地挑夫解决。”

    赵抃说到这里,苏轼恍然大悟道:“倘若打通了两浙与江西的粮食通道,衢州的粮行还能兴得起风浪吗?”

    赵抃重重地点点头,并嘱咐道:“这次衢州徐老板帮了大忙,以后就专门委托他做收粮的代理商。”

    苏轼连连点头。

    7、西湖工地 日

    烈日下,上万名民工分成七部分,有的肩挑簸箕,有的两人扛着竹筐,干得热火朝天。

    (旁白):“自从杭州的知州和通判要在西湖上挖湖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山、北山的渔民和城里市民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上万名民工分七部分,肩挑、杠抬,一派热火朝天场面。”

    这一天,苏轼来到西湖边对着众人说:“乡亲们,辛苦啦,今年旱涝成灾,你们生活困难。赵大人已申报朝廷,决定拨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赈。”

    大家一听有粮米可发,高兴得喊道:“人多力量大,有粮干劲更足了!”

    一时,西湖里传来一阵一阵挑、扛的号子声……

    8、长堤工地 日

    十月底,赵抃和苏轼来到筑堤工地上。苏轼指着堤说:“大人,现在终于在北山到南山之间筑好了七段长堤,段与段之间留了六处水道,只是由于银两不足,暂时未能造桥。”

    此时,站在湖北岸的青年樵夫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喊道:“大人,就砍了山上一批树木,拼成木板,造成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湖与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的时候就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

    “好主意,好主意,”苏轼连声称赞道。

    赵抃道:“暂却此行。”并说:“完工后,大家都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以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更添一道美景。”

    众人连连点头。

    9、赵府 夜

    月夜,赵抃正坐在书房挥笔作题为:《武林阅兵》……

    (赵抃画外声吟道):

    吴天霜晓弄寒晖,金鼓喧阗大阅时。

    帐下万兵听号令,军中诸将肃威仪。

    采侯命中连三箭,花阵分排卓五旗。

    愧乏韬钤当重寄,儒生初是学书诗。

    赵抃放下笔,站起来看了一眼身后的毛彦志,问:“你看,此诗如何?”

    站在身后的毛彦志看完后连声:“好诗,好诗,”并说:“老爷虽未带过兵,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老爷以儒士身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