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6节 (第2/2页)
不得参加科考是写进了大魏律法的,但现在朝廷并没有下判决文书,程知远有没有罪尚且存疑,他的儿子为何不能参加科考?” 说到底,程卿和柳氏等人都算被程知远连累的,而不是他们自身就参与到灾银贪墨案中! 程知远死在承平五年冬天,那时程卿还不满十三岁。 没见过哪个贪官会让十二岁的儿子当帮手的,半大孩子嘴上没把门,不小心就能把亲爹给卖了好不好。 俞知府无奈,“程山长,本官并非故意为难程卿一家,朝廷的判决文书没下来,程卿一家终要受到监管,这也是大理寺的意思,不能因为程卿要参加今年的县试,本官就要提前给他全家解禁。” 程山长和俞知府谈不拢。 李知县赶紧打圆场: “大人不必太为难,下官倒有一个两全的法子,杨柳巷那边的衙役不用撤,只将程卿放出来参加县试,考完了仍旧送他回杨柳巷如何?” “那李知县有没有想过,程卿一口气考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要不要给他秀才功名?” 放出来考试容易,没考过吧很好处理,偏偏是考上了才为难。 程山长和俞知府的cao作就是钻空子。 俞知府不知他们哪里生出的轴劲儿非要程卿今年就下场,明年考,后年考不行吗? 等一切尘埃落定了,程卿才好集中精神应考,获得功名也是稳稳的,没人会质疑。 俞知府的质疑,李知县显然早有准备: “他能考过为何不给?朝廷判决文书下来,若说程知远有罪,直接将他的秀才功名革除便可!” 若是举人功名,可不是谁说革除就革除的,得上报朝廷。 小秀才么,沈学道都能做主给革除! 俞知府又想起了那封据说是写给沈学道的信。 这真的没有事先串联,能给出一样的说法? 那班看守的衙役,真是要好好敲打敲打了!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抉择! 普通人的一个念头,能改变的可能只有自己的命运,手握权柄的人某一刹的想法,影响的或许是他人的一生。 要不要成全程卿? 俞知府尚且在迟疑。 偏偏此时,一个衙役匆匆赶来禀报: “大人,南仪县杨柳巷那边传回消息,说有一群学生聚程家外面,问程卿要不要参加今年县试,说什么该去县衙礼房报名了……” 俞知府顿时就气笑了: “好哇,你们是在请愿逼宫啊!” 程山长很坦然,“大人,没人能勉强学生们的想法,他们喜欢谁不喜欢谁,并不是我这个山长能左右的。” 就像程卿刚进书院,人人都躲着走,那不仅是因为俞三放话要孤立程卿的缘故。 是因为学生们不了解程卿,而非单纯惧怕俞三。 后来形势颠倒,俞三屡次挑衅刁难,让书院的学生们转头去同情程卿,厌恶俞三的跋扈,书院勒令俞三回家反省,除了和俞三关系特别好的几人,竟没有其他人替俞三求情,可见俞三的做法有多么不得人心! 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俞三回不回书院,不由程卿说了算,也不是程山长一个人的决定,总要书院的学生们对俞三改观才行。 ——子不教父之过,俞知府这个当父亲的,又愿意为儿子做到哪一步呢? 第86章 :我们来接程卿去报名! “小郎,外面吵吵闹闹,好多人。” 三娘子从门缝里往外看。 程家门口好久没这么大动静了,整天有带刀的衙役守着,街坊邻居都要绕道走。 大伙儿也挺同情程家,但都要过自己的日子,民不与官斗,普通百姓哪敢去质疑官府的决定。虽然柳氏温柔和善,大娘子三姐妹站出去都是一等一的品貌,程卿更是将‘刻苦’二字写在脸上的上进小郎,这一家子都是让人愿意走动相处的,偏偏是贪官程知远的家眷……街坊们只能感慨造化弄人。 程卿一家人也特别理解。 事实上,正因为她们租了汪布商家的别院才给街坊们添了麻烦,谁一出门就看见带刀衙役不紧张? 更别说那些原本租住在前院,被迫搬走的人家了,大过年的还要找房子搬出去。 三娘子说外面来了好多人,程卿还在想自己写的那封信呢。 三娘子忽然惊呼一声,“小郎,我看见了你同窗,上次到家里吃过饭的,姓崔的那个!” 崔彦在外面? 程卿一下站起来。 三娘子把地方让给程卿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