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 (第22/34页)
上压出来的红晕。 “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胜文看着他那血红的脸说,“既然吃酒,怎不带了这里来吃?害我好等!” “得罪、得罪!”石秀歉意地笑道,“一起吃酒的,是位谨厚的老人家,不便带了到你这里来,不然就是带坏了‘良家父老’。” 胜文笑了。“亏你想得出。也罢,”她说,“总算还不曾醉得忘记了死约会。” 说到这里,便见一个十二三岁、眉目如画的侍儿闪了进来说道:“干娘来了!” 那是胜文的假母,脸上皱得如橘皮一般,打扮得却极其挺括,花白头发梳得极光,是娼门中鸨儿那种特有的韵致。语言也不俗气,请教了姓名籍贯,敷衍了几句,随即道声:“请宽坐!”转身走了。 屋子是西晒,秋阳逼了进来,燠热难耐。香汗淋淋的胜文皱眉说道:“这里坐不得了!跟我来。” 出了腰门,便是后院,一座假山上有一座茅亭,石秀情不自禁地赞声:“好!” 胜文听这一声,脸有得色:“幸得还有地方让你坐!”她回身喊道:“燕儿!” 燕儿便是那个十二三岁的侍儿,人生得极乖觉,正捧了一床凉席、拿着两把扇子随后而来,当时便不待胜文吩咐,先就说道:“石三郎酒还不曾醒,先点茶吃果子,随后摆酒,我都告诉厨房里了。” “好!”石秀又赞一声,忍不住伸手去摸她的脸,“好玲珑的小人儿。” 燕儿笑着避开去,奔上凉亭,铺好席子,等胜文和石秀走了上来,便又问道:“可要到金线家去看一看?” 这一下提醒了石秀。“哎哟!”他失声说道,“来得匆忙,倒忘了约一约杨节级。” “不须你约。”胜文答道,“杨节级中午还在金线家,说了的,傍晚再来。只怕这时候也就到了,去看一看再说。” 燕儿应声去了,石秀便盘膝坐了下来,拿着把细蒲扇轻摇着,但见又有两个粗使的丫头,取来了靠枕、矮几、茶汤、莲藕,一一安设停当。这时胜文才在石秀对面坐下,伸出与莲藕同色的双臂,为他奉茶切藕。 石秀何尝经历过这种温柔乡中的生涯,顿觉愁怀一去,心里在想:俗语道得好,既来之,则安之。难得放逸,且先消受了眼前再说。 就这一转念间,心思便放开了,握着胜文的手说:“你是哪里人?” “你听我的口音。” “河东?” “河东蒲州。” “怎的到了这里?”石秀说道,“河东是好地方。” “好地方便没有遭难的人?” “遭难?”石秀关切地问,“你是遭难流落在这里?什么难?” 胜文不响,双眉微蹙,一腔幽怨,都流露在眼色唇边,越显得楚楚可怜。 “是我不好。”石秀微觉心疼,“不该勾起你的心事。” 这一说,却令胜文感动,看他粗豪,用心倒是温柔体贴,于是答道:“说说也不妨。别人不信,你不会似门缝里看人。我跟你实说吧,我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儿。” “怪不得!”石秀连连点头,“我就看你与众不同。” “怎的与众不同?”胜文灼灼双眼逼视着他。 “是那种官宦人家小娘子的味道。” 胜文淡淡一笑——笑容虽淡,却非敷衍,是真的遇见了知己的那种喜悦。 “不过我又不懂了。既是——” 他没有再说出来,她却懂他那句不曾说出来的话:既是官宦人家的女儿,怎的沦入娼门?“这就是遭了难的缘故。”胜文停了停又说:“话说来极长,也不知从哪里说起。总之,怨我爹太老实。我爹做过推官,在江南。那是八年前的事。”说着摇摇头,不知道是不愿意再谈,还是有难言之隐。 胜文确有一段惹人同情的身世,出身官宦人家不是虚语。她的父亲是个推官,掌理一县刑名,一次酒后摔了一大跤,就此得了脑病。平时与常人无异,等一发作便糊涂了,最坏的是,发作之先毫无异象;发作之时,旁人亦难察觉,只看他神态如常,谁知是非不辨。 就为了这个脑病,被一名书办看出可乘之机。有件婆媳互控的家务,起因是狼虎之年的婆婆有外遇,一夜开后门放jian夫进门,不防为儿媳妇遇个正着。也怪做媳妇的欠思量,当夜就在枕上说了与丈夫听。细心窥伺,果然有此丑闻。 做儿子的心里自然难过,但从小就畏惮他的寡母,几次想劝,就是到了跟前,开不得口。白日里茶饭无心,夜来长吁短叹,一夜睁眼到天亮。做妻子的懊悔不迭,只好百般解劝。哪里劝得过来?有一日清晨醒来,做妻子的只见一张床空了半边,四处寻觅,踪迹杳然,最后在枕头下寻出一张纸来,写得八个字:“家丑难堪,唯有远遁。” 儿媳妇便哭了。婆婆赶了来一看,“哑子吃扁食,肚里有数”,跟jian夫商量,看看纸里包不住火,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硬说儿媳妇不规矩,把儿子气走了。 案子归那书办承办,收了五十两一个的四个大银元宝,禀明推官,捉了那小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