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1页 (第1/2页)
冬日里,衣裳多,因此一件件的跟剥洋葱似得,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宁仇没有那股子呛人的气味,但还是让他红了眼圈。 室内一片寂静,宁仇颔首,不免心疼,这种精神上的疼痛,远超rou.体上的痛感,抬手轻拭栾子钰的眼尾,结果指腹的茧子‘助纣为虐’,将那一抹红扩散到了其他地方。 这下更不敢随意动手了,又放轻了许多力道,一下一点的摁着眼角,“栾郎不哭,我这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嘛。” 第105章 不同于进入短暂安宁的边疆,繁华而喧闹的京城一如既往,台上花团锦簇,台下暗流涌动。 来自北地的三封奏折相继入京,给这些新入朝堂的士子上了一堂名叫‘栾子钰’的课,也唤醒了老人们对江南的噩梦。 第一封是急着请功的当地官员所写,说是奏折,不如说是请功的折子,躲在大后方的文官成了促成鞑靼求和的主角,为国杀敌的将士则成了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配角。 第二封,是栾子钰写的,短短百十句,便勾勒出鞑靼的狡猾欺骗给边疆将士造成的伤亡,明明只是普通的墨水,却让看过的人嗅到了血的味道。 打,肯定要打。 栾子钰没有直白的写出来,他罕见的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向满朝官员做出宣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抛开这些,文章也花了大量的笔墨讴歌了‘为民为国’的文官,但这样的用词遣句和第一封奏折放在一起,充满的反讽的意味,据说奏折内容传到翰林院时,便是最古板的大人也为边疆文官脸红不已。 有珠玉在前,第三封的重量轻如鸿毛,所言不过是栾子钰未经圣上允许,便处置了一批官员。 这样的奏折换做其他时候都是值得御史言官在朝堂上,教教栾子钰为官之道的好文章,可惜在前两封的铺垫下,栾子钰的所作所为只能算得上有些出格,毕竟是得了口谕的钦差,行事稍有激进,也是正常。 乘轿抵达宫门口的李首辅像往常一样温和,萧瑟寒风吹过,平添了一丝山雨欲来之势,从而完美挡住了试图上前‘问好’的同僚。 早朝既开,伫立在文官之首的李首辅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他不再觉得栾子钰只是像栾公,也不再认为栾子钰只是栾公第二,这个后生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天下,未来会是谁的地盘。 李首辅在朝几十载的经验告诉他,但凡朝中事,事事无巧合。三封接连入京的奏折一定是个预警,栾子钰究竟想做什么? 如果栾子钰此时在场的话,只会拿最无辜的眼神答道,‘下官只想看一个真真切切的河清海晏,并无他想。’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