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1页 (第2/2页)
虽有‘兵贵神速’一说,又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之语,但出兵鞑靼之举,未经圣上旨意,便已实行,是否逾越太多?” 说出此类话语的多是那些被捕贪官在朝中的依仗,他深知栾子钰不是无故放矢的人,也知自己的友人并不干净,弹劾栾子钰越矩,不过是希望圣上连同此案,驳回重审。 罪名是洗脱不清的,刑罚却可轻些。 再有便是朝中的老顽固,他们和年轻人一处共事,受到了新的思想冲击,如今的想法倒是有些改变。 他们不认为栾子钰主战是错,但认为栾子钰未经圣裁是过,在这个皇权至上的年代,栾子钰的所作所为,不问初衷,皆是错。 就是知道这些人磨蹭,书信一来一回,宁仇在敌后拼杀出来的战.机就要毁了,栾子钰才会剑走偏锋,不过离京前他便和小皇帝打过招呼,真算起来,也不是太无视皇权。 作为被扯出来当大旗的兴顺帝恰恰喜欢栾子钰的逾越,在京城,他只能看见一个知礼识仪的子钰,可放人出去,却能见到一个以他为靠山的子钰。 这大概就是昏君宠信jian臣的原因吧?在这众山之巅,万人之上,有一个人竭尽全力为你做事,唯一能仰仗的也只有你的信任。 “子钰所做,皆为朕意。” 八字出,朝中缄默。 有意替友人周旋之官机敏退回,不论栾子钰是先斩后奏,还是警听圣训,皇帝都护着他,他们这些人,再吵也无用,与其以卵击石,不若静候时机。 当然,这不是让朝中清流闭嘴的原因,栾子钰行事出格是常有的,他做都做了,再争论该不该,都是无用功,还不如想想怎么帮衬,要罚要骂,也只等栾子钰回来再说。 李首辅不愧是屹立不倒的老臣,这一波交锋,就知道三封奏折为何来的如此巧妙了。 远在边疆的栾子钰不只是在战场上让鞑靼措手不及、让贪官入狱,他更是替陛下试探满朝文武对大宓皇上的忠心! 一言堂吗?李首辅摇摇头,栾子钰不会是个想建立一言堂的人,他所图必大,这场风波也不过是道开胃菜,待他回京,那才是真正的大餐。 留于京都的颜旭此时安静的仿佛和栾子钰没有任何交情一样,越是这种时候,他越是不会出来替栾子钰开脱,就连他所把控的都察院也从没因为当家上司与栾子钰相交莫逆,而对其轻拿轻放。 这两人的友情在变故面前,薄如蝉翼,但你要说他们关系不好,又见过谁因为友人不在,而推迟成婚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颜旭贯彻此语,所为不过是让兴顺帝清楚的知道,栾子钰在朝中的靠山只有他一人。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