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2页 (第2/2页)
冒出五个“流水席小分队”,加上之前出现的几个山寨货,保塞县境内代办流水席的不下十家了。 各家菜单不完全一样,价钱也有高有低,当然手艺也不一而足。 正如林悠然预料的那般,寻常百姓办酒宴,还是倾向于选择价钱便宜的。河沿儿食肆接连十几天都没接到生意。 直到赵惟谨再次出手。 他找了几个县中有名望的老饕,把各家流水席尝了一遍,按照食材、口味、服务、价钱等各个方面排了个序,并郑重地写成一份《流水席遴选手札》,不仅在士族间传阅,还流传到乡下,被村民们热烈讨论。 其中,河沿儿食肆作为“鼻祖”,菜色永远是最新奇的,味道是最好的,当然,价钱也是最高的。用手札中的话说就是—— “选河沿儿食肆,选的不是实惠,而是品质;品味的不仅是美味,还有情怀。” 至于那些味道差一些、食材不是那么新鲜的,手札中也没有过分抨击,而是中肯地给出结语:“不失为寻常百姓办喜宴的优先选择。” 这份手札完全出于各位品评者的本心,赵惟谨除了请人之外没做任何干涉,所以十分令人信服。 这样一来,河沿儿食肆虽然失去了很大一块市场,但也就此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眼中的“高端产品”,但凡追求体面的都会选它。这些人家还惯爱大办,一场喜宴下来少说上百桌,食材也往往选最好的。 几场席面下来,林悠然算了算,竟比上一季频繁接活的时候赚的还多了些。 又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环节——分钱! 这次,除了忙碌了一整月的妇人收获满满,连同帮着做桌椅板凳的兵士、养鸭子的曲老汉父子、杀鸭子处理食材的村民都拿到了钱。 毫不夸张地说,半个村子都得了林悠然的好处,当然,是用劳动换的。 以林四郎和顾大郎为首的小家伙出力极大,一人也得了一块碎银子。 林四郎悄悄把碎银拿回家,钱氏差点又冤枉他是偷的——她辛辛苦苦种地一整年都赚不到这么多! 半夜三更,钱氏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她把林老三推醒,厚着脸皮问:“你说,我若是去食肆那里干活,吖吖会不会收我?” 林老三憨声道:“想也别想,老实在家待着,省得再被人利用,落得和赵氏一样的下场。” 钱氏想到赵氏,缩了缩脖子,讪讪道:“昨日我去县里给婆母抓药,瞧见二嫂了。她瘦了一大圈,穿着打扮也没从前体面了,一晃儿老了十岁似的。” 林老三皱了皱眉,道:“休要提她,若非她几次三番坑害吖吖,哪里会连活计都找不着?”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