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良臣(科举) 第109节 (第1/3页)
于是只得道:“我此去会很快回来,我把江着留下,要是遇到急事,你只管吩咐他去做,还有万事不可逞强,只等我回来后再说。” “嗯嗯,我知道了,夫君安心。”盛瑗点头。 再次看了母女二人一眼,谢良臣转过头,跨上马领着人出京了。 徐州如今的知州是他当初在国子监任司业时的学生,名李广深。 他原是太学生,后来考试合格,便去了国子学,再后来由谢良臣举荐,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并于次年考中了同进士。 李广深虽然不是两榜进士出声,但学问尚算扎实,因为他是中过两次乡试副榜的人。 按照以前大融官员升迁的潜规则,他是绝对不可能升到知州一职的,最多就是县令、同知,或者通判。 但是自谢良臣发出了“集贤令”之后,李广深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里头的佼佼者。 譬如现在的徐州,此地原为兵祸兴起之地,照理说该是民生凋敝,流民无数才对。 但是李广深行事却极是大胆且另辟蹊径。 据郭整给他的信中所言,李广深在郭整大军破城之前便已经悄悄潜入了城内,然后暗中收集了城中资助宣王造反的官绅豪强们的信息,等大军一破城,他立刻就交出收集的证据,另还有无数的证人,让郭整抄了几乎徐州所有富户的家。 谢良臣要土改,但也没打算赶尽杀绝,让那些士绅活不下去,基本就是只收回土地再分配而已。 但是即便如此,对于他的这种做法,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既得利益者不满,有的人心中愤恨却不敢抵抗,政令一到还是乖乖交出了土地。 而一些胆子大的则直接跟着造反,或者偷偷资助叛乱的四王,毕竟他们可没说要将自己的土地收回分给佃户贫农。 对于第一种,谢良臣下令,只要收回了土地,他们原本的家宅和私财,他是允许对方保留的,但是对于后面两种,谢良臣则要求直接抄家后充公。 至于抄出的钱财如何处置,他也没让上交国库,而是直接让地方官府用于百姓民生。 因着他的这项命令,原本抵抗十分强硬的乡绅们,在发现朝廷平叛军队似乎更强之后,渐渐也不再明目张胆的举旗造反或者大张旗鼓的资助四王,而改成了私下偷偷摸摸的给钱。 若是朝廷大军杀到,他们就会装成恭迎王师进城,从而让人很难抓到把柄。 但是李广深却早一步潜入了城中,并且还组织了一批人混进城中众大户家中为仆,就为了收集证据。 所以等郭整一到,李广深便交出了一大串城内富户的名单,说这些人都非真心归降朝廷,该当抄其家产以济百姓。 如果只是这样,谢良臣也不会如此看重他,主要还是郭整随信附过来的名单实在太长了。 据他说,几乎城内所有大小地主以及大部分富商都在此名单上,而且其中好些人其实并没有资敌,但是因为家资巨万,所以还是被李广深当肥羊宰了。 而后,徐州因此抄出的可用于济民的银子便达四百万两,粮食则有数十万石。 有了这些钱粮,李广深出手也大方,先是命州府官兵将粮食分发给百姓,随后又调拨财政开始在村里修建房屋安置百姓。 甚至因为州府财政过于充裕,他还命人打造了农具分发百姓,如今徐州不仅不像刚大战之后的城池,反而比之前更加的生机勃勃,井然有序。 对于李广深的做法,郭整曾在信中问他是否妥当,毕竟若是将所有的“土豪”都无差别的打了,恐怕日后抵抗的人会更多。 但是谢良臣却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表示这些都是证据确凿的,自然与别处不一样。 其实按他原本的意思,自然也是要打土豪分田地的,而且最好也是涵盖所有的大地主。 但是因为这并不算是正真意义上的革/命,所以谢良臣也只得加了这么一条弹性政策,毕竟步子一下迈太大,并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为何要如此,其原因也很简单。以目前大融的国力来说,要安置战乱后的全国百姓,让他们能安安心心的开始种地过日子,这笔钱国库是绝对拿不出来的。 完全开放商贸的税收,最多只能用来补贴前线的军费开支,要想安置百姓,这笔款项就只能从当地的富商地主家来。 所以即便有“冤假错案”,谢良臣也不打算追究,甚至对于李广深能行事如此果决,切中问题的要害,谢良臣还十分欣赏。 因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