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八章:生态农业 (第3/3页)
,产量也会萎缩到一个极低的程度,但他们偏偏就那么做了。 新一代的天朝子民们,真有一种“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气概。 以生态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产量注定不会太高,但可以给子孙,也包括他们自己留下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可持久使用的大地。但中国人悲哀就悲哀在人口太多。 在现代实行不了的生态农业,殷清风可以在唐朝实现。生态农业在现代是绿色的农业,在唐朝却是高产的农业。 他相信,国人在习惯了生态农业后,即使有一天人类造出了化肥造出了农药,最少中国人会不屑一顾的! 李世民的心思和殷清风的完全不一样,他为三石两斗而兴奋。“三石两斗啊~~~一年哪怕多收一石,那也是多出五亿石啊~~~苍天啊~~~盛世!这是盛世啊~~~” 就像观音婢说的那样,只要把新式农耕做好,全天下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你在前年进献的只是深耕细作、夜香、新式农具和一年两种,这一次,你必须把什么梧桐、苜蓿和地龙等等,都写给我!” 殷清风躬身道“遵命!侄儿会把梧桐、苜蓿和地龙的培养方式写出来。但侄儿的谏议是,叔叔要命令各个县派出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然后再无偿的发放给当地的农民。” 李世民点头道“一定!一定无偿发放!” 殷清风心神落定。由国家出面,某些事情就是好办。哪怕世人暂时不理解其中的好处,只要时间长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习惯了,也就不问为什么了。 李世民在心里盘算着。 关中地区有苜蓿,也有梧桐,但其他州县未必有。看来,要把司农卿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做这事才成。 李世民指着杜丙说道“我记得前年就是他在城东吧。” 殷清风道“那人叫杜丙,现在负责吴国公府和侄儿名下的那些土地种植。” “你刚才说的那些他都晓得吧,那你就把他借给我用几天,让他去教教司农卿那些人怎么做。” “是!”殷清风答应后,把杜丙叫了过来。 再次见到李世民,杜丙就没当年那么激动了。他稳稳当当的向李世民和长孙氏行礼,“小民杜丙拜见太子殿下、拜见太子妃殿下。” 殷清风道“你明日到东宫门前候命。” 杜丙离开后,李世民欢快的说道“古人说了几千年的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到了今日终于是实现了!哈哈哈” 长孙氏心中也满是欢喜。 饱读诗书的她,同样知道国泰民安、民生凋敝、祸国殃民、为民除害、劳民伤财、知生之民、民不畏死等等的“民”,不包含那些大小家族的民,而是黎民的民。 君不扰黎民,黎民自然就心向着君。 二郎以前的心思都在军伍之中,即使在与建成阿兄争夺储位的时候,也没想过到底该如何治国。 但是,苍天是眷顾二郎的。 殷清风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出策斗败阿兄、他出策安定万民、他出策丰盈国库、他用心为二郎效力、他用心教导乾儿 佛祖保佑、菩萨保佑!保佑他游学平安!保佑他们翁婿一直和睦! 她说道“清风乃自家人,二郎不必想着什么封官封爵的,你之前答应的藏书” “啊~~~~”李世民有些歉意的看着殷清风,“你府中的藏书室建好了没?今日我就派人把已经校对好的藏书给你送过去。” 殷清风笑嘻嘻的向长孙氏拱拱手,对李世民说道“他们还要装箱,还要列出细目,不如宽限他们几日,免得忙中出错。” 李世民道“也好。” 殷清风眼下对那些藏书的渴望并不强烈。 造纸坊里有足够的存量,印书的工匠也培养的差不多了,韦氏那边年后就会派人出去,但还差颜氏那边。 韦纲的族人太少,颜氏必须要加入进来。 “颜氏那边现在也没动静,马周办事有点儿不靠谱啊~~~”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