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六章 和解 (第2/3页)
高俅终于明白兵贵精而不在多的道理,哪怕是董平、孙立将禁军数量削去大半,仅留下四万人,高俅也是坚决支持。这四万禁军分成四队,除了董平、孙立各领一支外,剩余的两支万人队则被高俅分别交给了陶震霆、张应雷二人。原先除了这二人外,高俅手底下还有胡春、程子明二人,但随着禁军式微,胡春、程子明也就舍了高俅,另攀高枝去了,如今正在西军童贯的手底下效命。 四万禁军被分成了四个万人队,分别驻守汴梁一方,虽然不知道实际战力如何,但至少表面上看着像是那么回事。赵佶也没心情在此时关心禁军的重建,他更关心何时才能收复江南。 江南是朝廷的赋税重地,可以说失去了江南就意味着朝廷的财政面临奔溃的危险。得不到来自江南的钱粮,大宋朝廷就有可能维持不下去。原先赵佶之所以会打张宝的念头,一是想要试探了一下张宝对待朝廷的态度,二则是想要找张宝借两钱应急。可如今张宝跟朝廷虽然没有撕破脸,还维持着表面的和谐,但想要找他借钱,恐怕就不是件容易事了。 打仗,其实就是拿钱砸。如今大宋处处都要用钱,但偏偏能够为朝廷提供大量赋税的江南还在贼人的控制当中。为了维持朝廷的用度,赵佶已经把早先王庆通过童贯“孝敬”自己的那笔钱给拿了出来,但还是不够,依旧还有一个不小的缺口需要想办法填补。 也就在赵佶及其大臣们为了钱的事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张宝派来的使者到了。为赵佶带来了两个消息,一个是张宝准备上缴平定田虎时所缴获的一笔钱财,大概有两千万贯;另一个则是张宝希望将自己的安东大都护府设置在登州,希望得到朝廷的允许。 两千万贯足以解决朝廷此时的燃眉之急,只要能够尽快收复江南,朝廷的财政紧张就能得以缓解。但张宝想要将登州“据为己有”的想法,却让朝廷众臣感到为难。虽然张宝给的理由很正当,既然是安东大都护,那自然要有治所,可问题是张宝这个安东大都护不服朝廷管束,把登州给了张宝,再想要要回来可就不是件容易事了。从先前张宝对待朝廷的态度便可以看出,他是一言不合就动手,压根就不在乎三纲五常那一套。 有心想要不给,可张宝既然在上缴平叛缴获的同时提出这一要求,那意思就是很明显,想要钱就要给登州,不答应就别想要钱。思前想后,最后还是赵佶拍板决定,同意了张宝所请,将登州划为了安东大都护府的直辖地。 有了登州作为跳板,张宝心满意足,当即下令将两千万贯银钱送往汴梁,而得了钱的朝廷也顾不得跟张宝斤斤计较,下旨命童贯、宋江、王焕三人各率本部人马不计伤亡,必须在三月之内收复江南。 早先童贯等人与江南方腊形成僵持,那是因为众人不想自家人马损失过大,但随着朝廷的旨意下达,童贯等人也就顾不得保存实力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以后,朝廷官军终于渡过了长江,杀进了江南。 凭良心讲,方腊手下的人马并不是朝廷官军的对手,江南太平久了,生活在此地的人也就缺少了一点与人搏命的血性。虽然方腊手底下的那些大将论武力不熟官军里的领兵将官,但方腊军的整体战斗力,不如官军。 在官军不计伤亡的猛攻下,方腊军节节败退,丢城失地,而官军每攻破一处,为了鼓舞士气补充补给,对于江南当地的富户也是痛下黑手,纵兵劫掠,稍有不服便以通匪的名义诛杀满门。 早先方腊造反时针对的对象多是当地的官僚,对于百姓虽不敢说秋毫无犯,但也没有恣意欺凌。可等到所谓的“朝廷天兵”杀到江南以后,早先对方腊军保持敌意的江南富户忽然发现生活在朝廷的统治下还不如生活在方腊的统治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